港口、矿山、高速干线,这些传统燃油重卡的主战场,正迎来一场绿色变革。2025年1-8月,我国新能源重卡累计销售11.36万辆,同比大增191%,渗透率在2025年6月已达26.07%,正逼近30%的临界点。曾经因载重低、续航短、价格高而被认为“最不可能电动化”的重卡领域,如今成为新能源汽车增速最快的细分市场。
在这场变革中,两种补能路线——换电与超充正展开激烈竞争,争夺新能源重卡的未来。
01市场爆发,双路线竞逐
新能源重卡市场的爆发并非偶然。技术的进步使新能源重卡成熟度大幅提高,政策强力驱动加之其经济效益日益显现,共同推动了市场快速发展。同时,随着动力电池成本下降,新能源重卡售价已从早期的70万-80万元/台骤降至40万元/台左右,与同级别燃油重卡基本持平。
02成本之争:初始投入与运营成本的平衡
与乘用车的消费属性不同,重卡是纯粹的生产资料,首要评价标准就是“投入产出比”。在车辆购买维度,购买换电重卡可以选择“车电分离”模式,只需支付买车费用,无需购买电池,大幅降低了一次性投入成本。主流400度换电牵引车采用车电分离方案后,仅需20万元左右即可购入,而同电量充电牵引车整车购买费用约在45-50万元。但日常运营成本却截然相反。据某运营商数据,换电站建设成本约500万元,配备28块电池,需要换电次数达到60辆/天才能实现收支平衡,利用率需达到20.83%才能不赔钱。这么高的成本最终分摊到每次换电服务费中,由运输企业和司机承担。相比之下,充电模式建设成本相对较低。使用普通快充桩的充电站建设成本约200余万元,投入成本较低,使得单次补能费用比换电模式有较大节约。于是出现了一个矛盾现象:许多司机选择购买换电重卡却使用普通充电桩进行补能,导致换电站利用率不足。
03场景适配:封闭场景与开放路网的选择
新能源重卡向全场景扩展过程中,换电和充电都找到了自己的根据地。换电模式适合那些相对封闭、超高频度周转的场景,比如港口、矿山、钢厂或者中长距离、有固定的大量货品要运输的干线高速。充电模式则相对更开放,更适合周转频度不高、对价格更敏感的场景,比如在城市群区域内的货品运输、城市渣土运输等。
04技术瓶颈:电网挑战与标准之争
超充技术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电网的负荷要求极高。兆瓦功率意味单桩峰值用电相当于300台家用空调,同时来上几十根桩,对电网的冲击不亚于一座小型工厂。超充过程中的局部电网瞬时负荷可达常规峰值的3至5倍甚至更高,这对电网容量有很高要求,远超城市老旧电网设计承载能力。为应对这一挑战,需配套建设储能系统以缓解电网冲击,但这会大幅度提升改造成本。过高的充电功率还可能使电池内部温度急剧上升、化学反应加剧,导致电池容量更快衰减,直接影响车辆续航表现与使用寿命。换电模式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标准不统一。目前换电站只能服务指定规格的重卡,无法实现跨品牌、跨车型的通用服务。换电主体的利益分配不合理,也阻碍了换电补能的快速发展。换电重卡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“自由跑”,成为换电模式发展的痛点。
05创新解决方案:兆瓦超充与模式融合
对于电网限制,光储充一体化和智能调度方案提供了解决方案。兆瓦超充站通过“云-控-光-储-充”协同架构,实现多种能源的优化调度。针对换电标准不统一的问题,行业正在探索由一家或多家电池企业构建统一化、标准化换电标准的方式。新能源重卡的补能路线之争,未来很可能不是换电与超充的“路线之争”,而是“效率优先、场景适配、系统协同”的生态重构。短期内,换电与超充各自发展的分化格局将持续。在中长期内,随着固态电池、虚拟电厂、统一标准等技术与政策方面瓶颈的突破,两者有望在“车网一体”框架下实现融合创新。业内预计,未来三年重卡新能源渗透率有望达到50%。其中,充换电网络的贯通成为新能源重卡发展的关键。
总而言之,对于重卡用户来说,选择换电还是超充,最终还是要围绕实际用户群体、结合具体场景来布局。大家对此有什么想法欢迎评论区聊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