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国庆中秋假期,全国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充电次数共计516.9万次,充电量达到约1.23亿千瓦时,创历史新高!这一数据是今年平日的2.59倍,比今年“五一”假期增长23.61%,比去年国庆假期增长45.73%。
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数据显示,充电量排名前五的高速公路为长深高速、沈海高速、大广高速、京昆高速、京沪高速。
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山东、河南等省份的高速公路充电量均超530万千瓦时,呈现出节假日新能源汽车出行的蓬勃景象。


光鲜数据背后,是多地服务区的 “充电困局”
杭州、武汉、广州等热门城市周边服务区普遍开启 “餐厅式叫号充电”,车主辰女士在某服务区拿到 49 号排单时,前方仅处理到 35 号,单台车充电需 40 分钟,全程等待超 3 小时;更有车主排号后等待超 5 小时,最终无奈下高速寻桩。为加快周转,四川、江苏等地服务区实施 “动态限充”,将充电阈值设为 70%-80%,原本 1 小时的满电流程压缩至 30 分钟,即便如此,京沪、广深周边仍有超三分之一充电桩满负荷运转。
行业风口:需求井喷下的投资机遇
1. 供需缺口持续扩大,市场空间肉眼可见
河南交投新能源数据显示,高速服务区充电需求较平日暴涨 200%,但充电桩增量远不及新能源车增速 ——2025 年假期充电量达平日 3.4 倍,而全国高速充电桩仅能满足约 60% 的高峰需求。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李红昌指出,这既是新能源车保有量激增的 “成长烦恼”,更暴露了基础设施适配的 “滞后性”,而滞后之处正是投资蓝海。
2.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,盈利模式清晰可循
各地已密集出台支持政策:河南推进 “百千万” 超充工程,近两年实现 80 多对服务区充电桩 “翻番甚至翻两番”;乌鲁木齐计划年底建成 300 座超充站,打造 3 公里 “超充圈”。技术端,液冷超充、移动充电车等设备落地加速,大幅提升单桩周转率与收益空间。
3. 场景延伸创造增量,多元盈利打开想象
从四川 “收费站建桩分流 30% 需求”,到安徽 “15 分钟动态调度负荷”,补能场景正从服务区向乡镇、景区、社区渗透。

当 1.2 亿度充电量成为新起点,当 “叫号充电” 成为假期常态,充电桩行业已从 “政策驱动” 转向 “需求拉动” 的黄金周期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选择莱充这样具备硬件研发实力、全域网络运营经验的合作伙伴,既能共享新能源车普及的流量红利,更能依托成熟的 “设备 + 运营 + 增值服务” 模式快速回本。
新能源补能的 “刚需时代” 已来,抓住行业爆发前夜的布局窗口,就是抢占未来数年的稳定收益来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