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天骑着小电驴穿梭在城市里,是不是早把它当成生活好搭档。但关于充电这件事你可能一直有个小疑问,电瓶车充电功率,为什么会忽高忽低?其实电瓶车充电功率并非一成不变,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。
给电瓶车充电,就像给杯子倒水,整个过程能分成三个阶段,每个阶段的功率都有自己的小脾气。
恒流充电阶段:当电池电量还剩 20% 左右,处于 “饥饿” 状态时,充电器会卯足了劲,用最大的安全电流工作。随着电池电压慢慢上升,功率也会一点点往上爬,逐渐接近充电器的额定功率,这感觉就像往杯子里快速灌水,效率超高。
恒压充电阶段:等电池电量充到 80%-90%,快 “喝饱” 的时候,充电器就会稳住电压,同时慢慢减小电流,功率也会明显降下来,就像咱们倒水快满时,会下意识放慢速度一样。
涓流充电阶段:最后冲刺 10% 的电量时,就进入了 “滴灌” 模式,用特别小的电流一点点把电池 “喂饱”,这时候的功率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这些因素都在影响功率
充电器自身设计是影响功率的关键因素
不同型号的电瓶车,配套的充电器参数差别可大了。这是因为电池的容量、类型不一样,充电器必须得和它们 “合拍” 才行。就像大容量的锂电池电瓶车,通常得配个功率大点儿的充电器,这样才能快点充满电;而小容量的铅酸电池电瓶车,充电器功率就相对小一些。
电池的状态对功率的影响也很显著
新电池充电时,功率能达到理想状态,充起电来嗖嗖快;用了 2 年的电池,功率可能就会下降 10%-20%;要是电池用了 3 年以上,那功率说不定就得减半了。而且就像前面说的,电量高低不同,功率也会跟着变。
环境温度也在悄悄 “操控” 着功率
低于 10℃的时候,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变慢,充电初始阶段功率可能会升高来给电池 “暖暖身子”,但之后功率就会大幅降低;高于 35℃时,为了不让电池过热 “受伤”,功率会自动下降,充电速度也会明显变慢。
充电过程中的线路情况同样不容忽视
充电线路要是太长、线径太细,或者接口氧化、接触不良,线路电阻就会增大,实际到电池的功率就会打折扣。这就像水流过狭窄或者堵塞的管道,速度会变慢,电力传输也是一个道理。另外,电压波动也会影响功率,根据 “功率 = 电压 × 电流”,电压升高时功率可能会超过标称值,电压降低时功率肯定会 “缩水”。
功率异常?需警惕!
在莱充充电桩上充电时,手机上的充电曲线就像电池的 “健康心电图”,能帮你识别电池状态。要是发现功率持续低于标称值的 50%,而且充电时间明显变长,那可能是充电器出故障了、电池严重老化了,或者线路接触不良,得赶紧检查;如果功率持续超过标称值的 20%,还伴有异常发热,可能是电压异常升高、充电器有问题,或者电池管理系统失效了,这些情况都得立即处理,可不能大意!
知道了这些,咱们充电就能更科学。尽量选在夜间电压稳定的时候充电;别在极端温度下给电瓶车充电;每年检查一下充电设备,清洁接口,把老化的线路换掉;一定要用原装的充电器、充电线和插头插座;别混用不同功率的充电器,定期检查线路连接是否良好。这样不仅能保证充电效率,还能保护好电池,让小电驴陪我们更久~